徐昊老师松树盆景作品欣赏 领悟松树盆景制作我们在制作松树盆景之前,首先要了解松树的生态形象和它的本质特点,对松树的美谙熟于胸,才能在制作时准确把握松树盆景的形式,进而通过形式来传递作品的意境,这就叫“外师造化”。
松树大多生长于最贫瘠的峰头崖尖,在岩逢中生根落脚,长年以清风为伴,云雾为饮,无论风吹雨打,雪压霜欺,始终保持着开朗豁达的胸怀,凌寒愈坚,不坠青云之志。
松树的主干大多是笔直的,树干雄壮魁伟,枝叶豪放舒展,不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仍然耸立地生长着。在那样的环境里,别的树木只能匍匐在它的脚下,而松树却以正直、朴素、坚强为本心,魏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俯察万类沧桑,仰观宇宙浩渺,岁历千载而不凋,饱经风霜而不折。
松树也有虬曲的,虬曲的松树大多生长在悬崖峭壁之间,那是植物根本无法立足生长的地方,松树却能顽强的生长着,它通过根须分泌出一种有机酸,一点一点地浸蚀花岗岩,使岩石加快风化,形成少量的岩土,而供其扎根吸收矿物营养。它的弯曲不同于柏树的柔韧,松树无论曲直,都始终保持着坚贞刚毅的本性。这就是松树的生态形象和本质特征。
由于松树坚韧顽强、心向阳光的的品质;伟岸挺拔、志在云天的形象,其品性深得世人称颂。泰山之松曾受秦皇封为大夫,称为“五大夫松”;北京北海公园有棵古松,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枝叶垂泻,顶圆如盖。盛夏某日,乾隆帝来到树下,清风徐来,顿觉暑气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当即封此树为“遮阴候”。
陶渊明罢官归来,扶孤松而盘桓,寄托自己的情志,释怀“心为形役”的惆怅。李白借松言志,写下了“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美好诗句,以表达自己不以流俗为伍的高贵品性。
白居易也曾以诗歌赞美松树的品格:“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森上参天,柯条百尺长;岁暮满山雪,松色郁苍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他将松树比德君子,正如陈毅元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两首相隔千年的诗,却同样讴歌了松树披霜历雪,刚直不阿的坚强品格。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诗人爱松的品格,想要每天都能看到它,与它朝夕相处,因此在屋旁栽上松苗,因为他知道,只要松苗不死,它就会参天凌云。诗人写的是松,表露的是自己的情怀。
文人雅士皆好载松为伴、借松言志,常以诗词文章歌咏松树的品质,以绘画描绘松树的形象,借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千百年来,松树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也代表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自宋以来,画家的笔下已有不少松树盆景作品通过绘画得于传承下来,使我们在今天还能通过画作来了解古人的盆景作品,画中的盆景非常优秀,至今仍值得我们去学习。站在历史所堆砌的已有高度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希望更上一层楼。
▲此图取截于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十八学士图”,图中松树盆景老干曲倔苍古,悬根露爪,枝线曲折变化,布枝穿插有致,树冠华茂,栽以精巧的长方形浅盆,配盆合理,与景相得益彰,极富自然古树气象。说明当时的松树盆景已具有相当成熟的造型水平。
▲此图取截于清代画家马骀的“卫夫人图”,在画面右上方的几案上,置一松树盆景,主干右斜,主枝向左拖拽飘逸,线条苍劲曲折,富有节奏变化,枝叶清疏,造型自然,形式别具个性。
元代李士行绘有《偃松图》,画的是一幅老松盆景,浅薄长方形盆中,左边紧贴根基部配以拳石,像是树根紧抓岩缝。主干向右横斜而起,至三分之一处转折向左,树干略上斜成横卧状,至树梢部又硬角折回,线条刚而不折、柔而不软,极富张力。枝叶清疏简约,造型横斜纵肆,是一件典型的文人写意盆景。
明代仇英绘有《春庭行乐图》,图中一松树盆景,树干苍古诘诎,左边配一奇石,与松树浑然一体,第一出枝向右凌空舒展,枝叶疏密相间、虚实变化,树形呈临崖之势。整体造型具像精微而不失古朴大气,颇有“半依岩岫倚云端,独上亭亭耐岁寒”的崖上古松之趣。这样一件形神兼备的松树盆景,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上上佳作。
明朝时期有个叫屠隆的文人,是浙江宁波人,著有《考槃余事·盆玩笺》,他根据当时制作盆景的状况,总结出一套盆景取材、立意、位置、造型的理论。从屠隆“考槃余录、盆玩笺”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制作松树盆景已十分注重作品的内涵,崇尚作品的诗情画意,充分体现自然美,反对匠气和骄柔造作的病态,倡导“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郭熙之露顶攫拏,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借鉴画意进行创作。并提倡形式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枝法和形式反映自然的千姿百态,如文中所述的四位画家画松的风格都炯然不同,各具特色。
“更有一梗两三枝者,或栽三五窠结为山林,排匝高下参差,更以透漏窈窕奇石安插得体。”这里所说的是利用一本多干的天目松材料进行组合,并注重高低疏密的变化,在适当的位置配上奇石,作成丛林式盆景。此段论述文简意精,唯有配石一点与我们今天有所不同,大概那时受造园文化的影响而喜欢配上“瘦漏窈窕”的奇石。而我们今天创作松树盆景如需配石时,则喜欢配以顽拙的石头,以体现松树的自然生境和本性美。
文中还提到了松树盆景的欣赏:“对独本者,若坐岗陵之巅,与孤松盘亘;对双本者,似入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天博体育官网。”古人创作和欣赏盆景已不光是形式的审美,而更注重于意境的追求。
实践创造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他的这一盆景理论,对以后的盆景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成为浙派松树盆景制作的理论依据。
初次造型时要剪除大量的枝叶,树的枝干在制作扭曲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损伤,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季节,否则会对树木造成伤害乃至死亡损失。
适合松树造型的最佳时间为10月份至来年的4月底前。如果只是整理小枝,那么,一年当中除了高温季节都可进行。
艺术创作的立意十分重要,而立意的“高底”、“雅俗”取决于作者的学养,这种学养包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和对自然造化的学习与领悟。
同一件素材在不同的人手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制作效果,有时相差非常悬殊,其中除了制作技术的高低相差以外,最主要的还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构思立意水平的高低。
如果对已有素材进行造型,那叫客观立意,也叫因材施艺,是根据素材已有条件和特点进行构思造型,将素材的最佳面相找出来,把素材已有的造化之美发挥到理想状态。
因材立意较大程度上是对客观的反映,因创作盆景的素材其主干、出枝等相当一部分内容受自然造化的限制而不可人为,这是盆景与艺术创作所不同之处,领域的艺术可根据自己的立意而纵情挥洒。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列宁的一句哲学名言。盆景人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经过心灵意识的重新构建,以符合自然而不同于自然的形式来展现自然和人文之美,这就是主观创造,主观创造是一种创意精神的体现。
一般因材施艺的制作立意时都有一个取势的过程。因为大多数素材栽种的时候都不一定是它的最佳角度,而每个作者的立意也不尽相同,因此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布势。
所谓“势”即是盆景作品的形式走向,是外显形态和内在力度的总和,内在力度包括根、干、枝的力度,具有蓄势待发的力量。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作品,都具有“势”的存在。
通俗地说,取势就是确定树桩在盆中栽种的位置和形式,决定主干直、斜、悬、卧的姿势,以及构思布枝的疏密、长短及走向。每一棵素材都有它原本的自然属性和内在特点,因此我们在取势的时候要善于观察素材的基本特性,因势利导地对素材进行立意布势,以达到内在力量和外显势态的统一。否则强行取势,就会导致既不自然也会有形无神的现象。
化繁为简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必要手法,是在无序中整理出秩序的过程。对于松树盆景的造型来说,比之盆景的造型更应讲求简约,把多余的树枝去掉,只留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枝叶,经过攀扎造型,作出自己先前立意的树型,突出表现其形象和本质之美,这才是对松树盆景造型的追求。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写道:“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
就拿一根线条来说事,普通人你让他画一根线,那它就是一根线,什么表达的内容也没有,这就是简单和单纯。当一个画家在宣纸上画一根线条,它表达了某种事物,那就是审美对象,线条的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性,比如力度、速度、节奏和气韵等等,这才是简约。盆景制作也是这样的道理。
山采的松树桩坯经过裁剪取舍,会留下较多的剪裁痕迹,因此需要经过艺术加工处理,通过雕琢使之形成自然美观的“桩结”和“马眼”。松树盆景一般不适合做舍利枝,如果整体布局有需要,也要少留一些。也尽量不用舍利干来表现松树的老态,除非素材本身就有枯朽的部分。松树的老态是从形象和内在质感中体现出来的。
在自然界中,松树是很少有舍利干和舍利枝的,一般来讲只有少量的枯枝,枯枝不久就会腐朽脱落,形成较短的舍利桩结,桩结最终烂尽形成“马眼”。
在自然当中,高山的松枝大多是呈平行舒展的云片状的,树枝的线条经过转折和起伏而产生节奏劲势,使得树枝的舒展充满力量和动感,给人以畅快淋漓、一泻千里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制作反映高山松盆景的时候,往往应用云片枝法,以反映高山松的雄壮魁伟。
平原或低海拔岗岭的古松大多会呈现垂枝的状态,垂枝的松树主干都显得高耸,出枝点位也较高,树枝从高处纷披垂泻,枝线较长,有自然的弯曲,线条遒劲。我们在制作松树盆景的时候,也可应用垂枝法来制作松树盆景。垂枝的松树盆景体现苍古宁静的艺术境界,富有禅意的美。
线条是造型艺术表现的主要元素,书、画、雕塑、舞蹈等等都是以线条去塑造形体,以达到传递美的效果。盆景的造型也同样是利用枝、干的线条来组成形体,通过线条的经营位置来体现作品的空间变化,凭借线条的动感、力度与起伏变化来传递作者的身心及情感的变化。通过硬角与软角结合,长跨度与短跨度互换,刚与柔并用,以及顺与逆,流畅与凝滞等手法来表现线条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以获得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拿下边这件作品来说,直立站着的松树是相对静止的,这代表着它本心的静。左边的树枝或下垂或紧缩,滞如巨石,静若凝气,这种静滞的空间,以无形中让人感知山崖峭壁的存在。而右边的枝片舒展飘逸,畅如行云流水,它让我们感觉得到深壑的空静和天空的高旷清朗。静是一种境界,动是一种追求。动静与滞畅的和谐与统一,造就了作品刚中有柔,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君子气度。
在展枝布片方面,往往以层次的疏密变化,枝的长短变化,左右枝的轻重变化,以及前后枝的透视效果,来体现盆景作品空间美,并通过留空布白来营造作品的气韵,通过气韵来传递景外之情。
虚空是“气”的存在之所,所以中国盆景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层片的经营位置和留空布白,以此来营造“气”的居所,并使之在虚实呼应之间运转,使作品达到空灵虚远的艺术效果。
聚而不出是死气,散而不聚则无气,聚而不散,能聚能出,收放自如方为生气。“气”与人的精神文化思想在作品中相结合,形成洋溢于作品的“气韵”。“气”借助作品的“势”得于向远处或高处传递,合称为“气势”。如下图的作品,出枝左放右收,具有向左的气势,观之令人置身高山岗峦之上,极目远望,听松涛、观云海、赏壮美山川。
所以,当我们欣赏一件优秀的盆景作品,会被作品的气韵所感染,继而思绪和作品的气息溶为一体,驾驭作品的“气”,使心灵畅扬悠遊于作品的意境之中。
这是潘仲连老师的五针松作品《听》。双干向左欹斜,主次相从,自树梢部向左回折,树枝向左舒展飘逸,形成首尾呼应之势。右面树枝转折收短略呈逆势,以此增强树的动势,深化内涵。整体造型动中求稳,奇中寓正,形象大气磅礴,豪情奔放。作品以一“听”字引人入境,观之使人思绪万千,胸潮澎湃,渐入松境之美,闻听松声之律,可谓有形、有声、有景、有情,更具人格化的与自然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