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张志刚:重温赵庆泉水旱盆景向经典致敬!和“秋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对盆景的强烈兴趣和好奇,才驱使我一路走到今天。这样说来,可能有些人不会相信,但事实确如此。
1992 年秋,我在寿光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无意间翻到了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盆景画册《中国盆景佳作赏析与技艺》(后来知道这本盆景画册所展示都是1985年上海“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的精选作品,摄影及印刷都非常好,可谓精美大气,是目前为止国内制作最好的画册),立时就被里面异彩纷呈的盆景吸引了,尤其是 P52、53 的跨页“八骏图”(图 1),更是令我感到心旷神怡,久久不能释怀,我确实被震撼到了,“这样的盆景太美了,自己以后也要做这种盆景”,这是自己当时脑海中闪过的念头。
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我还是毅然用半月工资买下了这本画册。回去后我经常翻看,深深为其吸引,从而也使自己对盆景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八骏图”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温馨、祥和的场景,八匹骏马在翠绿广袤的草地上悠然随性,情景交融。作品中那条清澈的溪流将清新的树林分割为左右两部分,主次鲜明,舒展开阔。高大的六月雪葱郁繁花,静中有动,俯仰生姿,顾盼相应。
皴纹丰富,质感协同的龟纹石错落分布,巧妙而又活泼的构建了舒缓的岗丘地貌以及曲折迂回的溪面,生动的八骏或卧,或立,或聚,或散……充满了惬意、祥和、恬静与浪漫,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轻松,一切又是那么随意自在,活生生的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长卷”跃然面前,但它却比画更真实,更生动,因为它具有“生命”。
后来听贺淦荪老师说,“‘八骏图’荣获 1985年‘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大型组金奖最高分,驻足排队观赏的人络绎不绝”,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是美的力量,真正优秀的盆景作品是可以触动人心的,因为它们是“灵魂的产物”,是作者的匠心和情感所赋予的。
再后来,陆续拜读了赵庆泉老师创作的“春野牧歌”“樵归图”“小桥流水人家”“饮马图”“垂钓图”“烟波图”“幽林曲”“听涛”“古木清池”“枫林秀色”等系列水旱盆景作品,每每都动心不已,深入脑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件创新作品的诞生不一定都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赵老师却一直秉承内心的坚持,创作了这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回看这些水旱盆景作品,实际是在重温经典,像“春野牧歌”(图 3)问世已有 40 年,即使放在今天的展台上,相信依然会观者如云,成为“视频”转发的焦点,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与现代人的审美相吻合的,或者说就是因为当年它们的诞生,而影响和提升了当下盆景人的审美,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也是受感染者之一。
赵老师创作的水旱盆景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众多作品在用材及空间表现上都完美的诠释了主题,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形与神的完美契合。画面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引人入胜,回味绵长,这一点非常难得,大部分人努力一生恐怕都很难做到一两件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何况在那个大谈“流派”,相对保守的年代,而十年间赵老师却有这么多高质量的、创新的精品问世。用李新的话说,是“天赋”使然,这一点我从不质疑,但在赵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刻苦努力,厚积薄发。
赵庆泉老师出生在扬州,自幼受父亲影响就喜好盆景。后拜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盆景专家徐晓白(曾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先生为师,勤耕盆艺。
赵老师当过知青,下过乡 8 年,后因为具有盆景专长,才得以回城进入扬州红园,开启自己的盆景研习创作之旅。1977 年因为与徐老一起撰写《盆景》著作而决定放弃高考。1980 年,也因为《盆景》而被选为中国代表应邀赴日本大阪出席世界盆栽大会,并发表专题演讲,成为第一个走上国际盆景讲台的中国盆景人。也正因为这次出访,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盆景只有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走创新之路,才会有出路”,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徐老的指点下,赵老师广学博采,有所取舍,苦心钻研,不断创新,凭借诗人般的情怀,画家般的敏锐,匠人般的执着和音乐家般的,“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集‘诗、书、画、技’于一体”,他将扬州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用于水旱盆景的革新,在盆中表现自然界那种水面、陆地、树木、山石兼而有之的景观,创造出一种极富诗情画意和自然野趣的盆景意境,而名扬海内外。
盆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之所以称之为“高于自然”,是因为它已不是纯自然的再现,而是人为加工后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的形式下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情感、审美和意愿,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制作技巧和养护能力,所以说盆景是人与自然共同完成的,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产物。
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盆景亦是如此,尤其是水旱盆景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我们欣赏赵老师的盆景作品,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自然淡雅,意趣绵长,饱含画意诗情,耐人寻味。作品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营造出生境美、画境美,充满生活美,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进入到作者的意境,这就是中国盆景所呈现的“诗情画意”,同时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作者深入生活,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艺术素养,并且具备全面的盆景制作技能及摒弃功利的耐心,否则咫尺盆中很难创作出如此形神兼备、发人情思的作品。
“烟波图”(图 5)是赵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水旱盆景的典范之作。它以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了倪云林平远画意,采用的布局样式集岛屿式、江湖式、溪畔式为一体,变化多样,富有新意。画面辽阔迂回,生动活泼,烟水浩渺,意趣悠远。
欣赏时,我们的思绪不觉间就会随着那叶小舟在烟波浩渺的山水间游荡,全然忘我——这就是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美,让我们观者游目骋怀,醉入其中,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大自然山水之美好。
这件作品我已读了数百遍,但每次见到都会有这种入境之感,回味无穷,所以我不得不叹服赵老师的巧思匠心。
水旱盆景创作中,树木和山石为架构的主体。通常以树为先,后选石布景。而“烟波图”则是一反常态,以石为先,构景布势,后缀树造林。画面右侧为景观主体,组石围岛;左侧次景则呈弧形围岸造陆;远山散布于后方,强化景深(见图 6)。
在石头的处理上,我能感受到赵老师耗费的心力,为表现岛屿低岸,所选的龟纹石润圆质谐,纹理一致,进行裁切、拼接、组合后高低错落,大小相间,俨然一体,自然而富有整体感。
作品中树木的组合也富有巧意,所用的小叶女贞、石榴等植物为扦插、播种所得,用材极其普通,但经培育剪裁,组合在以龟纹石精心构建的“绿地”空间里,树石交辉,相映成趣,画龙点睛,神采天然,充分表现了平远山水意境,更显景域博大深邃。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对,但也不对。说他“对”,是指前半句,赵老师丰富发展了水旱盆景的各种形式,并且做到了极致,想超越很难;说“不对”,是因为形式是相对的,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的、程式化的。
所谓“千树千面,千石千相”,不同的素材及不同人的组合手法都会产生的不同的画面效果,趣味也不同。同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由“内容决定形式”,优秀作品展现的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绝非表象的形式感。
水旱盆景创作在于布景,而布景的关键是布趣,这里所指的“趣”是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作品要充满自然野趣、富于生活情趣和饱含艺术雅趣。
这种野趣、情趣、雅趣的体现,宏观上是由树与石共同塑造的,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决定作品情境的高深,画面中的虚实聚散、争让顾盼、远近起伏、高低错落、向背弛张等关系的宏观布势及微观处理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如赵老师的代表作品“樵归图”“幽林曲”和“古木清池”,三者选材完全相同,同为榔榆和龟纹石,在构图及选材类型上相互间也有似同之处,但因为表现主题不同,所营造的画面和情境截然迥异。
“樵归图”和“幽林曲”都是采用的高耸挺拔的直干榔榆组合造林,也都采用了溪涧式布局。不同的是“樵归图”(图 7)的密茂山林是为画面的主人公(下山樵夫)刻意营造的,反过来作品又通过人物的渺小来反衬山林的高大辽阔,自然野趣,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而“幽林曲”(图 9)则采用焦点透视,直接表现溪涧生动和密林幽深的自然美和画境美。
“樵归图”融合了溪涧式和水畔式布局,主体山林落在盆面左侧,右侧留出少量迂回曲折的月牙状空白作为水面,山岭左高右低,中间有深邃的溪涧相隔,小桥互联,溪流自桥下而出,静中有动,与右侧江水相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幽林曲”采用单纯的溪涧式布局,溪流设在盆中央偏左,陆地分列两侧,右侧为主,左侧为次;近处高耸,远处低矮;丛林茂密,青翠欲滴,以林之幽远,衬托溪涧深邃,流水潺潺。两件作品在溪涧的营造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深远,后者真实,但都生动自然,活泼多韵,完美的助力了主题的表达。
两件作品因为水陆格局不同,在树林的布势上也有不同,但同样服从于主题的表达,展现出不同的丛林雅趣:“樵归图”的主、客树及远景的配树取势方向均向右飘展,与林下樵夫的走向及溪面的流向一致,协调统一,以拟人之姿予以山林舒展生动、旷达深远;而“幽林曲”左右两丛树势向中间倾伸,呈合拢之态,顾盼相应,错落有致,既增加了溪涧视觉中心的凝聚力,又有助于显现画面的纵深感。
“古木清池”(图 11)同样是赵老师的力作,曾获 1999 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奖。布局采用了最传统、最简单的水畔式(表现景域相对最近),用材也极其简练,但作品呈现的底蕴却是厚重的、灵动的、传神的、多趣的。
如果说前两件作品表现的是密林的幽静之美,而这件则充分体现了疏林的动态之美。盆中的六棵榆树没有一棵是直立生长的,其老稚、高矮、粗细、大小及姿态无一重复,欹侧各异,但整体画面给人的感觉却是安定的、和谐的、有序的,活泼中饱含野趣,自然中不乏情趣。
这种美感意蕴来自于作者对自然的深刻运化,依靠树石互动,匠心剪裁,经营出一幅豪放壮观、生动隽永的古树清池画面,使人愉目赏怀,心驰神往。
主景树高大雄健,身向左倾,左下大飘枝凌虚飘展,力透云天,作者是围绕主树动感身姿的特点展开创作,在大理石盆最右侧配植了一组两株(一顺一逆,一高一低)小的次景树,并围绕次景树设置了一组石头,以调节整体画面的轻重感和地貌的起伏感,同时这种树石体量的巨大反差,使作品的节奏感也更为强烈;主景树身后两侧分别点植了更小的榆树(两聚一散),以强化景深;树林居于盆的右侧,势往左趋,左侧布岸留白,展现“清池”。飘枝临水,空灵飘逸,虚中有实,引人遐想,成为作品的“景心”。因为画面经营得体,使各树尽展风采,又切近自然,如同山野自然树丛,活泼有序,生动摇曳,尽显大美之姿,毫无半点违和之感。
“古木清池”左侧水面约占整个盆面的 1/3还多,表现的是池塘一隅,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汪清水”,所以用“池”定位恰当不过(图 12、13);而“樵归图”的右侧水面体量很小,只约占整个盆面的 1/4, 但给人的感觉却广阔无边似江河,这是因为左侧山林高拔旷远,拓展了画面的景深所至(图 8、14)。
这两件作品同为水畔式布局,但由于树材、用石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不同,展现的景域及内容也大不相同,这充分证明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盆景作品之所以动人心弦,永远是以主题表达为根本,以真挚的情感投入为基础,以匠心营造而完成的。
石头通常是水旱盆景中的配角,量小体弱,但却是不可缺少,更不可随意设置,合理的布石点缀是作品出彩的有力保障。石头性顽,也没有生命,但其质朴的本性是却能为作品开扩景域,增添灵性,营造趣味,注入活力。它的选材、经营位置直接关乎作品的品位,在这一点上毫不逊色于树木所起的作用。它对于烘托主体表现、完善景观布局、提升意境神韵至关重要。
在赵老师的水旱盆景中,石景的处理紧扣画面主题,自然大方,活泼多变,形式多彩,各显其美。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八骏图”“幽林曲”“烟波图”“垂钓图”“小桥流水人家”(图 15)。同样用龟纹石,但在不同作品中它占的比重,营造的空间,表现的内容和蕴含的趣味各有不同,但各得其所,恰到好处,达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些景致都是作品的核心表现,也是作者匠心所为,充分反映出赵老师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及巧妙的概括能力。从而也让我们体会到水旱盆景只有树石并重,同时经营,方能琴瑟和鸣,树石生辉。只有做到“树石交融,浑然一体,互为依托天博TB,相映成趣”,才能赋顽石以生命,赋草木以灵性,才能创作出高于自然并富于生活气息的艺术精品。
“除了园艺,他指导我从多方面学习,包括文学、诗词、音乐、绘画和美学理论等。老师告诉我,‘做盆景功夫在诗外。’我一下子明白,技艺再高,最终只是成为工匠,用艺术去创作,才是最高境界。”“搞盆景艺术,不能只步前人的后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
以上是赵庆泉老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回忆徐老时讲的。同时,我认为也是对中国的盆景爱好者讲的,希望我们的年轻人秉持初心,博采众长,发扬传统,不断创新,将中国盆景这门传统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赵老师以道法自然为根本,以诗情画意为表现,以云水禅心为表达,化情为景,以物托志,以众多经典作品印证了徐老的嘱托,同时也诠释了他自己的一句话:“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