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贫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投机,注不得半点水分。把心思放正,老老实实,像耕种苗圃那样,耐心浇水、细心施肥,才能换来满园青翠,而不只是盆景摆设
有个山区贫困村,想发展生态旅游。扶贫资金到位后,村民希望铺地下管道,方便污水排放。乡干部不同意:糊涂!把钱埋地下,上级来检查,给人家看什么?以后还会给钱吗?先把沿街院墙粉刷一新,建了一个亮眼的广场。
还有个贫困村,是个移民村,村民大多想搬到自家果园旁,方便管理。县里却“引导”部分村民搬到离果园很远的马路边,将其定为“一把手”联点村。各部门和企业纷纷献爱心,把移民点打扮得“花枝招展”。凡有上级考察,必然到此一游。殊不知,热门“景区”背后还有“盲区”,山这边吃撑了,山那边吃不饱。更多贫困户云深不知处,平日少人问。
重“面子工程”、轻惠民实效,挑领导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扶贫,把资金集中投到少数几个点上。在不少贫困地区,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少,被人戏称为“造盆景”“垒大户”。这种“路边花式扶贫”,中看不中用,掩盖,遮挡真贫,产生了扶贫泡沫不说,还苦了百姓、伤了民心、丢了。
投机取巧,玩花架子,这背后,既是政绩观的扭曲,也是能力不足的体现。脱贫攻坚,到底是为了谁讨好谁?精准扶贫,是为群众担责还是对上级“负责”?思想不端正,责任不到位,投再多钱,花再大力,只会背离中央目标任务,制造更多政绩泡沫。一个地区的贫困落后有综合因素,每个农牧民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一个重病号,一次天灾人祸,就可能一夜致贫。扶贫是慢工出细活,脱贫是病去如抽丝。不能找准病灶开药方,无法拿出健身强体办法,心思难免花在虚功上。
也要看到,有的地方喜欢“造盆景”,也和部分上级干部作风漂浮有关,与考核指挥棒有关。有个地方,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领导远远望去,山坡上尽是“美羊羊”,大加赞许。地方干部“喜洋洋”,皆大欢喜。假如验收组深入一下,鬼把戏不就戳穿了吗?
戳破泡沫,一点不难。你喜欢玩花架子,我偏看架子背后的。今年4月,随西部一位省领导到祁连山区访贫问苦。当地安排的调研点临近乡政府和大马路,领导临时变行程:我们去看最偏远、更贫困的吧。乡干部说:要过雪山,路很危险。领导说:再难走的路也要去。真正深入基层,才能看到真贫、摸到实情,决策更有针对性。有真贫,不可怕,怕的是假脱贫天博体育、虚扶贫。要让贫困地区的干部明白,只会“面子扶贫”的人,自己最终也不会有“好面子”。
过去扶贫是上面下指标,下面分任务。年终,大会听汇报,屋里看报表。实地考察大多走马观花,先握手,再挥手,前后不到两分钟。“今年干得不错,明年继续给钱。”考核粗枝大叶,给人可乘之机。摆了花架子,没人追责反倒高升,同行羡慕,争相仿效。所以,摒弃“盆景思维”,还得从实考核,从严监督,多一些“下马观花”,沉下去蹲点,听群众口碑。要让那些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人懂得,投机取巧绝无好下场,苦干实干、真扶真脱,才有好前途。
说到底,上面一较真,下面就认真。那边装糊涂,这边更马虎。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投机,注不得半点水分。把心思放正,老老实实,像耕种苗圃那样,耐心浇水、细心施肥,才能换来满园青翠,而不只是盆景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