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有喜事】南通石港:乡村合伙人 更新“渔”米乡央广网南通12月20日消息(记者王姝姝 杨梦奎 见习记者顾炀威)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石港镇北郊的睹史院村,村如其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独一无二的资源。唐朝时因睹史禅院而形成渔湾十景之一的“睹院闻莺”,刘禹锡慕名而来,睹史院村因此得名。
近年来,睹史院村打开思路,一边盘活资源,重组优势,一边和企业“抢人”,招引了一批年轻的“乡村合伙人”。定位“稻香渔湾,景秀水乡”,立足自然水域地理特色和人文历史深厚底蕴,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特色格局,睹史院村已经逆袭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微风吹来阵阵稻香,也卷起咖啡的香气。一把椅子,一片草坪,90后男孩刘李彬创业这股风,将“村咖”的味道越焙越香。
“我们村里回来了四个了不起的青年。”睹史院村党总支、村委会主任镇永忠谈起近年的发展,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四个青年工作室。“年轻人是我们村产业的未来。”
“我之前在上市公司工作,去年年底回到乡村,希望能换种生活方式。我喜欢咖啡和摩托,想把事业和热爱结合起来,村里有机会就果断返乡试一试。”刘李彬一边熟练地给咖啡拉花,一边介绍,“虽然开业不到一年,但在南通摩友圈提到‘老男孩咖啡’,没有人不知道。”
村里阳光正好,骑行者们时不时穿梭在村里,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我们是从南通市区骑行过来的,单程三十多公里,通过骑行群、朋友推荐知道这家店的,周边村里有咖啡店的只有这一家吧。”慕名而来的骑友告诉记者。
老男孩咖啡馆在睹史院村氤氲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迸发出乡村消费的新烟火。小小“村咖”,成为乡村链接城市的纽带。周末的时候,咖啡店还会举办音乐节,音乐配美酒,露营配咖啡,在村里就能办起聚会。
镇永忠看到咖啡店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不禁感慨,“咖啡营地项目运营到现在的效果超出了当时的预期。”
“在村里开一家咖啡馆,谁会来?”这似乎是件异想天开的事。刚听到这个想法的时候,镇永忠也有些犹豫,村里希望通过整体规划,嫁接年轻人的思维,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文旅发展。
新业态的规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场调研、划定位置、场地验收、设备进场,传统乡村遇到了新挑战,很多没遇到过的问题一个个急需解决。
“做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有问题一起解决。”面对年轻的“乡村合伙人”,睹史院村给出了充足的信任与耐心,镇永忠给出了有温度的“房租协议”,“如果新业态不挣钱我们就不收房租,大家一起抗风险,等模式稳定了,工作室挣钱了,我们再收房租,‘共同富裕’。”
“一对老夫妻驾车几十公里来喝咖啡,说是为了问一个问题。”刘李彬印象深刻,“他们问我为什么在村里开咖啡店,谁会来喝咖啡。”刘李彬扬起嘴角,“他们不是来了吗?南通其他地区,还有启东、如东、如皋都来了。”
“村咖”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收获自然的宁静,也让刘李彬在阡陌中耕种下“诗与远方”,热爱是有温度的,会聚集更多温暖的人纷至沓来,回到乡镇的年轻人来了,热爱和享受生活的中老年人也来了。
“希望村里配套设施能继续完善,未来想将这里打造成集机车、骑行、露营、烧烤、亲子为一体的综合休闲打卡基地。”刘李彬眼中充满期待。
金秋,睹史院村稻田里,金的稻穗闪闪发光。稻浪滚滚,仿佛金色的海洋,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与希望。不远处,一台收割机正轰隆隆地收割中。“我在村里承包了500亩的农田,今年稻子长得挺好。”农户戴宝良捧着沉甸甸的稻穗,面对镜头,戴宝良还有些不好意思,逗乐了举着相机站在田埂上的杨露露。
“大伙儿以前叫我‘网络上卖东西的人’。”2017年,杨露露回乡创业,在村里做起了电商。“村一直来做我工作,还给我分析我之前从事行业的前景。”最终,镇永忠一句“你可以再考虑,但每次回来,都能看到村里的变化”深深打动了她。
如今,90后杨露露在助农直播间里直播带货,大米、鸡蛋、鸽子蛋等特色农产品摆满小小直播间,通过一部手机,拉近农户与消费者的距离。“我们自产自销,很绿色!现在每天都有农户来我家送鸽子蛋,走在路上,都有村民热情地请我把他们家两只鸡卖出去。”谈起村民对乡村电商态度的变化,杨露露笑了。
土地是乡村的底气,睹史院村优质稻米产业生产基地达5600亩,农业生产总值10022万元。全村共有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粮食种植家庭农场7家,带动周边近200户农户。村里有了新农人杨露露的加入,农户们知道往哪销了,养殖、种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电商改变传统购销模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渠道,让土特产“触网出圈”,同时打开农产品品牌和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一场直播最好的时候能卖掉1000多斤的大米,通过电商平台,一个月我们的销售额最高有20多万。”杨露露告诉记者,2017年刚回来的时候,路上基本看不到年轻人,现在走在路上,年轻人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多,乡村更有活力,生活理念也在慢慢改变。“我在村里不仅仅是‘卖货’,更想把睹史院村的旅游资源宣传出去。”
杨露露和其他乡村振兴公益主播一同带动了金南风大米、农家鸽子蛋、陈窑里蔬菜、老杨猕猴桃等近10种品类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销售额达350余万元。
“通过一些青年创客,特别是直播达人,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带动村里老年人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吸引周边老年人以及老年人的子女共同创业,提高全村创业的氛围,形成产业规模性集聚,吸引全国更多游客来旅游。”镇永忠说。
走在睹史院村,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农居临水而立,掩映在田园绿野之中,一条条河道纵横交错,朴素而不失优雅。
石港渔湾,又称卖鱼湾,沧海桑田,曾经沙滩上的海凹子如今成了曲折妙曼的渔湾水巷。渔湾水道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环绕睹史院村,水清树繁、草茂境幽,坐上一艘小船,看岸上水乡风光旖旎。
“我们依托渔湾景区,在农业种植的基础上重组文旅资源,想让船上的游客上岸来体验农耕文化。”农二代王佳杰在2018年也选择回乡创业,与父亲共同打造管理“圣耕园”。渔湾是睹史院村的先天优势,如何结合优势,做出“文旅+”?园区的诞生源于老一辈的敢闯敢试,而发展在于新一代的眼光和谋划,未来更在于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我爸爸需要我的一些新理念,我也认为乡村大有可为。刚回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天博TB,只有杂草,我和我爸爸逐步打造成现在的农业科普研学基地。”“圣耕园”是村企联建的特色精品农业项目,原名叫“农俗园”,从最开始的农业主体育种基地,演变成现在集育种、科研、科普、亲子活动、户外拓展、校外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现在会有很多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朋友过来游玩打卡。未来想重点完善萌宠乐园、游船餐饮、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等板块,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王佳杰笑着告诉记者。“圣耕园”的负责人、王佳杰的父亲表示,有了儿子的加入,农产品销售额提高了30%,游客量至少翻了三倍。
目前,圣耕园成为通州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单位、南通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南通首批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基地。截至2023年,已吸引2000多名中小学生来这完成研学。
在睹史院村,不仅有王佳杰带着孩子们科普研学的身影,还有盆景技艺非遗传承人金彪修剪盆栽的背影。
千年古镇石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石港的花卉盆景历史源远流长,与京剧、武术、书画并称为石港“四大”特色文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的提高,栽培和观赏盆景成为了石港人的时尚。“盆景文化进入乡村以后,能让居民欣赏到盆景的美,提高他们栽培盆景的兴趣。乡村的环境也能很好带动盆景经济的发展。”金彪说。睹史院村打造的“非遗小院”将古镇底蕴和文旅发展紧密结合,让更多验非遗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让农业经济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睹史院村以“生态水乡”自然资源为载体,通过发展休闲创意农业,打造特色田园,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集聚村集体、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动效应。2022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
“新农人意味着有知识有能力懂市场的新一代农民回归乡村,有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农业农村的潜在经济能力,给农村带来新气象,让农村发展更有活力。”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方卫对睹史院村的发展模式表示肯定,并进行分析,“想要留住年轻人,乡村和有关部门要给他们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的环境,并且给予财政和资金支持他们创业。”
同时,吴方卫表示,乡村发展农文旅能明显提高周边村民的收入,促进中老年人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乡村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加强对传统饮食、特色产业的利用和挖掘,可以借力年轻人的营销思路,比如通过产品包装设计,打造“乡村流量”。
创业风让这个古老的小村庄“潮”了起来,在这场青年和乡村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个昂首走进现代化的和美乡村正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