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网扶沟:“中原菜都”的乡村振兴富民曲

发布时间:2024-03-18 04:27:35    浏览:

[返回]

  天博体育官网扶沟:“中原菜都”的乡村振兴富民曲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故乡——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是豫东平原上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千年古县。境内名胜荟萃、古迹众多,大程书院古建筑群、凤凰岗遗址、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等古迹保存完好。“勤耕织,乐诵读,俗善良,励家国”的传统美德与新时代文明精神交相辉映。程门立雪、一母二进士、吉鸿昌办学等动人故事广为传颂。

  扶沟县域面积1173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总人口78万,辖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11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县。

  上世纪90年代,扶沟曾以集约农业而闻名全国,是河南省农业战线十面旗帜之一。近年来,扶沟无公害蔬菜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370万吨。“扶沟西瓜”“扶沟辣椒”“扶沟黄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天御红”被评为全国十佳畅销蔬菜品牌,是名副其实的“河南蔬菜第一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蔬菜十强县、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设施蔬菜十强县、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走进扶沟,农村高楼林立;走进农家,现代化的生活浓郁;走进田间,座座大棚如块块白玉镶嵌在大地;走进大棚,累累硕果青翠欲滴,丰盈了菜农的钱袋子。

  扶沟县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据清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宋朝年间,城西一带农户种植韭菜,最后发展成规模,形成集中居住区,成了现在的韭园镇。

  2016年4月6日1时38分,位于扶沟县韭园镇的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出的优良韭菜品种13克“韭仙子”,搭乘首颗微重力科学实践卫星——“实践十号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送入太空遨游12天,完成19项科学实验。经过3年的栽培,目前太空韭菜已经在扶沟发展100亩,在全国发展350亩。

  在韭园镇的李献岗村,安罗高速口,韭菜研发中心的牌子格外醒目。被誉为“中国韭菜太空育种第一人”的刘顺德数年来致力于韭菜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韭仙子、韭老大等在扶沟推广1000亩,在河南省以及陕西大荔县和华阴县、新疆奇台县和玛纳斯县、山西长治县等均建有生产和育种基地。目前拥有常规韭菜种子繁育基地5800亩,杂交种子繁育基地1200亩,有机韭菜种植面积320亩,有机韭菜认证面积4.66公顷。各地农民种植后,亩产均在2万元以上,社会效益近30亿元。“南北绿久”牌韭菜成为名优品牌。

  研发中心隶属的河南绿久农业科技公司,对当地韭菜种植户实行技术全程免费托管和销售托管。对贫困户和特困户的韭菜种子、韭菜根全部减免费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工资上浮10%。吸纳周边200多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就业,带动1200户发展韭菜种植面积达到3900多亩,亩均收入达到1200万元,年亩增收2000元。

  展望未来,刘顺德将实施大众创业,计划新建5万亩的产业化韭菜种植基地,开展韭菜种子、药用韭菜籽、韭黄生产、盆景韭菜、野韭菜改良规模种植,鲜韭菜花、观赏性紫花韭菜、韭菜花酱、韭菜苔、韭菜根、脱水韭菜、烘干韭菜粉等一系列的深加工,打造韭园韭菜小镇,扶持返乡青年创业,带动10万人就业,实现目标总产值10亿元,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如今,全国韭菜种子销售百分之七十来自扶沟,四分天下有其三,并远销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地,让世界的舌尖上留下扶沟味!

  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扶沟蔬菜种植主要以生产队为单位,多为5~8亩地的小菜园,种植黄瓜、辣椒、茄子等品种。在当时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种类单一,生产季节集中在夏秋两季。老百姓存在春冬季节吃菜难的问题。

  1979年的城郊乡赵沟村,跟大多数村庄一样,被贫穷所困扰着,欠着国家6万多元,吃救济粮3万多斤。乡亲们忙活一年,经济上也没什么起色。刚上任不久的村赵金德看在眼中、急在心里。1980年,在赵金德的带领下,赵沟村民建育苗温室、大拱棚,开始发展温棚蔬菜。由于当时棚型单一,种植品种也仅限于芹菜、黄瓜、蕃茄,再加上销售渠道不畅,市场风险很大。经过十年的发展,全乡也只发展了赵沟、后张、七里井三个行政村80亩大棚,亩均效益不足3000元。1993年,乡党委、政府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因势利导,成立了扶沟县城郊乡蔬菜协会,与河南省农大、农科院联姻,保障技术支撑。同时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大力扶持,又通过政府引导,协会运作,建成了赵沟蔬菜批发市场,销售渠道畅通了,发展势头空前高涨。

  2010年,城郊乡迎来了蔬菜发展的新机遇。扶沟与河南农大建立县院合作,成立河南农大扶沟蔬菜研究院,地点选在赵沟村附近的罗沟村。研究院占地550亩,总投资3000万元,有智能化育苗温室12000平方米,日光温室16000平方米,生产和展示大棚180亩,露地种植260亩。研究院依托扶沟县豫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管理,河南农业大学科技支撑,建成了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实习、培训、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也是河南省最大的智能化育苗基地。并在每年春秋两季先后举办两次新品种展示会,展示品种5000多个,推广1000多个,选育出了“彩虹瓜之宝”“锦霞八号”西瓜、“酸甜果”“卷珠帘”“巧克力” 番茄、“美辣一号”“椒之玉二号”辣椒等一大批优质瓜菜新品种,吸引了10多个国家的农业人前来参观学习,菜农增收提高15%。

  研究院引进了智能化温室、无土栽培工厂化、全自动育苗、太空育种等农业新技术,推广了西瓜吊蔓栽培、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嫁接苗、简易无土栽培、双面受光的阴阳大棚建造、巨型棚建造、第八代日光温室建造等多种技术,引领了扶沟蔬菜向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并承担了国家级星火计划“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与示范项目”、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重点项目,成为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典范和标准化的蔬菜园区。

  扶沟县汴岗乡,被专家们称为“中原温室第一乡”。1991年以来,汴岗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1994年全乡日光温室达6100个,面积4000亩。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4500多万元,亩均产值达万元以上,人均收入提高到1200元。1994年1月19日,时任河南省委到汴岗乡视察,高度赞扬:“汴岗乡发展日光温室是一项很好的富民工程,这个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汴岗乡80年代依靠麦棉套种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如何由温饱尽快奔向小康的课题,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乡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多次到新乡刘庄、小镇、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根据专家论证,结合汴岗实际,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振兴汴岗经济的突破口。

  汴岗乡发展日光温室历经波折,在困难和阻力面前,乡领导选择实施岗位责任制。乡机关干部职工实行包村责任制,主要领导包区,一般干部包村,硬化指标,落实到人,并把完成任务情况与干部职工工资浮动挂起钩来,奖勤罚懒。

  抓“领头雁”,号召党员干部先建温室作出表率,并签订合同,作为年终考核主要指标之一,如今全乡村组干部90%和全乡1059名党员80%以上都建起了温室。

  制定推行优惠措施,采取政府搭建、农户租赁,个人自建、政府补贴等方式激发菜农建棚积极性。建5个以上的温室大户,乡村两级帮助解决雇工等困难。

  利用乡村科普学校和农村有线广播,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讲座,培训人员达1.5万人次,实现了“一户一个技术员,实用技术传帮带”。乡蔬菜办成立了科技服务部,既“开方”,又“卖药”,义务为菜农提供优质服务。1992-1994年,全乡共向外地输出技术员327人次,直接经济收入300多万元。

  汴岗乡一张蓝图绘到底,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目前拥有第七代日光温室200多座,巨型大棚、钢骨架棚2000余亩,菜农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而遍地红辣椒合作社的理事长于海军更是全国知名。

  于海军精准地意识到了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机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了小辣椒种植产业上。他率先种植,用实际行动来检验辣椒种植的效益,成功后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均获得可观效益。

  从事辣椒产业11年后,2011年他联合另外5位农户成立扶沟县遍地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创社之初就明确了“发展辣椒产业,走辣椒产加销一体化道路,助农增收,为政府分忧”的宗旨。发展至今,合作社成员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现有辣椒生产基地3万多亩,遍布扶沟县13个乡镇,辐射带动太康、淮阳、郸城等县;有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和办工用房1万多平方米。合作社加工设备先进,其中热风烘干房、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网带辣椒烘干机、保鲜库、剁椒生产流水线、辣椒粉生产设备等配套齐全;聘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数十人,资产总额达1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1.04亿元,已发展成为以辣椒产品生产加工为主业,集辣椒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购销、加工于一体的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农民合作社。目前,扶沟县辣椒种植面积达28万亩,小辣椒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合作社成为扶沟辣椒产业的中流砥柱。

  遍地红辣椒合作社实行“五统一”服务,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在种植过程中,为每户成员建立种植档案。技术人员常年在椒农的田间地头,或采取专题培训、个别指导、视频诊断等形式,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并印制《无公害辣椒高产种植技术》《辣椒王高产栽培技术》《辣椒病虫害防治操作规程》等技术手册,免费发放,解决农户问题。合作社还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以及县农业农村局为技术支撑单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到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在收购销售辣椒的过程中,合作社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理念,对困难农户的辣椒优先收购,价格公道,从不缺斤短两。对外地客户热情温暖,不欺诈、不蛮横。目前,合作社日加工鲜辣椒能力达80吨,年产干辣椒达2000多吨,成为河南省较大的辣椒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成员每斤鲜椒可提高0.2元的收入,仅此一项就可为合作社创收500万元。并与国内10多家大型辣业公司建立稳定的市场供销体系,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合作社同时拓宽电商销售渠道,采取“互联网+”等多种模式,与“一亩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现在每年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额达5000万元。

  合作社注册的“天御红”商标,2015年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特色名优品牌”,作为典型在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上被推介。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被评为“周口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和河南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合作社的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于海军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经纪人”“河南省优秀科技致富带头人”。

  这是一个写满幸福的村庄,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3万元,是有名的生态文明村。这是一个以“梅桥经验”而闻名的村庄。2007年5月,时任河南省委的徐光春在视察梅桥村时,欣然题词“发展高效农业,致富农民群众”。“梅桥经验”在全省推广后,该村先后接待国内外参观者3万余人次。

  梅桥村以黄瓜立村始于2003年。2002年,新当选的梅桥村党支部梅根清带领4名村组干部和20多名群众代表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后,决定把发展日光温室棚菜生产作为全村致富的好路子。但不少群众以“要想穷,建菜棚;要想穷得快,银行把钱贷”来回应他。

  为打消群众顾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梅根清决定“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他3万多元建起2座占地3亩的日光温室大棚,24小时吃住在棚,认真学习种植知识,加强生产管理。黄瓜生了病,他就从书本上寻找治疗方法,还积极向专家和老菜农请教。他家的菜棚成了办公室,村“两委”的很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菜棚里召开的。一年内瘦了10斤,但这2座大棚为他带来了10万元的效益。第二年,他又建了4座,年效益达30万元。

  村民们眼瞅着梅根清靠日光温室大棚发了财,也纷纷要求建棚种黄瓜。梅根清出资6000多元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种植技术经验印成手册,免费发给村民,定期聘请科技专家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他还把自家6座大棚无偿转让给农户经营,并与乡党委和银企部门沟通,为菜农协调30多万元。

  在梅根清的带领下,全村1200亩耕地仅蔬菜面积就占了1080亩,发展日光温室288座,户均1.32座, 年产无公害优质蔬菜4850多吨,辐射带动柴岗乡种植蔬菜3万多亩,年创收1.5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村、科技示范村、生态文明村。梅根清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党员等称号。

  梅根清意识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蔬菜生产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必须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抱团发展。2007年9月,经梅根清牵头运作,梅桥村成立了周口市第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梅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梅根清第一个拿出12万元入股,并搬出自家的桌椅当办公家具。在他的带领下,218户菜农全部成为合作社会员,入股资金500多万元,并辐射到全乡30个行政村。由于合作社的蔬菜品质高、信誉好,每斤比周边市场高出两三角钱仍然供不应求。周口市万果园超市、郑州丹尼斯、南阳万德隆等也与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方便了村民销售蔬菜,也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加了菜农和企业的效益。

  规模出效益、规模引投资,紧邻梅桥村,如今江苏德利尔公司建成了500亩高标准的蔬菜基地,智能化温室、阴阳大棚、新品种展示棚、育种棚硕果累累,引领着梅桥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富起来的梅桥村,硬化了路面,修通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五彩缤纷的文化墙也把村庄装扮得更加亮丽,村民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村内蔬菜市场,一派繁忙的交易景象;村头健身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们在此锻炼身体。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在各个角落里流淌。

  巨型棚,顾名思义就是大,大到20亩,小到5亩多,是原扶沟县蔬菜局创新的大棚新模式,由时任曹里乡副乡长毛振华、蔬菜办主任韩发德带头兴建。

  曹里乡是“扶沟巨型棚”的发源地,目前全乡巨型棚蔬菜面积已达7000亩,亩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该乡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有3200多户,约占全乡农户总数的32%,带动90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巨型棚在全省、全国推广50多万亩。

  曹里乡的第一个巨型棚就建在樊家村。2016年6月,樊家村党支部樊清玉试建了20亩巨型棚,在他的精心管理和蔬菜局技术员的指导下,当年秋季就收益16万元,不但收回了建棚所有的投入,还稍微盈余,可谓是当年建棚、当年收益。随后他带着懂管理、有知识的樊建国、樊志祥等几个村民跟着发展巨型棚。冬季育苗和管理、早春移栽、春季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在一个种植周期中,他们掌握了一整套育苗、种植、防治技术,并与客户签订了销售协议。2017年早春,巨型棚亩均产黄瓜3万斤,亩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各种条件成熟后,樊清玉开始动员全村群众建棚,走发展蔬菜产业,促进群众脱贫增收的路子。樊家村有334户1474口人,其中有178户778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樊建国成立了惠民蔬菜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实施“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吸纳贫困户直接建棚生产经营、托管流转贫困户土地并支付贫困户土地流转金、吸纳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取得报酬等方式,使合作社成为联系贫困户的纽带,把资金、技术、利润传导给贫困户,帮他们脱贫。

  樊合生在2014年6月被评定为贫困户。最开始,在樊清玉的反复动员与担保下,樊合生夫妇才心怀忐忑地4万元,建成5亩大棚,并在蔬菜合作社里赊了棚膜、有机肥和农药,当年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实现脱贫,从此开启了 “致富大棚”路。几年来的用心劳作,樊合生掌握了好几种蔬菜的种植诀窍,有了资金积累,便舍得投资,先后稳健地扩建3次,到2020年大棚蔬菜总面积已达24亩。今年,樊合生春季黄瓜纯收入25万元,秋季秋黄瓜、茄子纯收入10万多元,全年达到了35万多元,一家4口,人均收入达到8万多元,真正实现了小康的目标,村里像樊合生一家的情况不在少数。

  经过近五年的规模发展,如今樊家村的蔬菜园区年产蔬菜7750吨,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全村1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已经全部脱贫。每当蔬菜成熟的季节,在樊家村的巨型棚蔬菜示范园区内,处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菜农把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码齐打包,装上一辆辆农用三轮车,拉到惠民蔬菜合作社过磅,然后装到拉往武汉、西安、开封、郑州等地的大卡车上。

  现在村里拓宽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引来了光伏发电项目,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村容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党支部樊清玉和村“两委”一班人正谋划着主导产业从蔬菜种植逐步向高效农业转型发展,带领乡亲们实现全面小康。

  丹心碧血沃中华,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今在英雄的家乡吕潭乡,西蓝花正成为群众的“致富花”。全乡种植面积3万亩,产业链条完备,完善的储存、加冰、包装设施,每天出货量可达18万斤,已成为周边县市西兰花的集散地。优质的产品成功打入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为吕潭西兰花赢得了品质信誉。

  “大风一刮,满天飞沙,土地贫瘠,不成庄稼。”这是上世纪80年代流传在吕潭乡杨村岗村的顺口溜。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杨村岗人奋发图强,尤其是2015年县统计局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村里大力发展西兰花产业,“杨村岗西兰花”畅销国内外,很多村民变成了跨国经纪人。2017年,该村整体脱贫。致富后的脱贫户自发给村里乡里送去一面面锦旗,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干群鱼水情深脱贫奔小康的社会主义赞歌。

  杨村岗村在2010年已开始零星种植西兰花,风调雨顺的时候也取得过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西兰花不耐储存,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2015年,驻村工作队进驻以后,多次入户走访,确定了冷链运输发展西兰花的产业扶贫之路。通过与有关部门多方协调,县财政局为杨村岗村拨款50万元建冷库两个,县农业农村局利用项目资金40万元为该村建冷库两个,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利用家庭农场帮扶补贴资金10.5万元与个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建冷库两个,帮扶8户贫困户脱贫;引导致富后的村民自发建冷库7座。

  如今,村里的西兰花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有10多家育苗基地200多亩,新建冷藏库10多座,制冰厂4个,瓜菜市场5个,培育瓜菜经纪人20多个,带动装卸包装务工就业200多人,人均增收8000多元。同时辐射周边乡村种植西兰花3万余亩,带动整个吕潭成为“西兰花小镇”,成为吉鸿昌故里的新名片。很多客商常驻杨村岗收购西兰花,卖到全国各地和东南亚等国。

  蔬菜产业帮扶不但从政策、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扩展等方面为菜农提供全方位支持,还拓宽了其他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门路。农业经纪人张耀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张耀伟说:“产业帮扶以来,我建设了交易点和冷库,让我们乡的西兰花能够走出去。生活在这个新时代真好,真幸福。”

  产业大发展,村民奔小康。依靠西兰花产业,杨村岗村家家户户盖起楼房、用上天然气、开上小汽车,村里还建起了乡村舞蹈队,村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明显提升。第一个引导大家发展西兰花种植的吕潭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毛胜利深有感触地说:“得到效益后,大家都说我们能致富多亏党的政策好,在新时代要好好干,早日步入小康社会。”

  为建设“中原菜都”,扶沟县多引擎助推,全方位服务天博体育官网。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组。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纳入目标管理,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扶持体系。

  扶沟县委、县政府坚持“四个不动摇”,即:坚持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不动摇;坚持强化蔬菜产业发展目标管理不动摇;坚持四个班子观摩蔬菜产业发展不动摇;坚持对蔬菜产业发展重奖不动摇。对投资蔬菜产业者,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800万元、1000亩以上规模的高标准蔬菜园区建成后,县财政一次性扶持100万元。对200亩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县财政扶持资金10万元。对蔬菜企业(合作社)申报一个蔬菜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和注册一个蔬菜商标,奖励5万元。对蔬菜企业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2万元,申报省级的奖励5万元,申报国家级的奖励10万元。近三年来,每年投入蔬菜产业的扶持资金、奖励资金、整合资金达到1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为了搞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扶沟建立了县、乡、村技术服务网络,培养了5200多名农民蔬菜技术人员,长年聘请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的蔬菜专家为技术顾问,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指导县里的蔬菜生产。扶沟县蔬菜局先后组织编写了《扶沟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等书籍,填补了河南省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的空白,并无偿发给菜农3万余册。对菜农定期发送天气预报、管理技术、销售信息等手机短信,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扶沟县从注重研究无公害蔬菜生产转向注重研究需求,开拓市场,树立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大力推进以市场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经营。被北京新发地市场确定为蔬菜供应地,扶沟的蔬菜企业、合作社、经纪人也与全国36家超市实现常年农超对接。蔬菜销售形成了以农超对接为引领,农商对接、农校对接、订单销售、市场销售等多元化销售的格局。

  同时对14个乡镇、16个特色瓜菜生产基地的蔬菜种植进行监测。对重点行政村和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立档案,实行可追溯制度,对其施肥、用药及栽培过程实行安全监控。在每个大棚中悬挂“推荐使用的农药和禁止使用的农药”活页。2005年至今没有发生一起食用蔬菜中毒事件和客户因质量问题投诉的案件。近年来,配合国家、省、市进行了蔬菜检测,检测覆盖面积达到99%以上,合格率100%。

  经过多年的发展,扶沟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逐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八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模效益明显增强。这些基地上接市场,下连千家万户,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扶沟县制定优惠政策,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拉长无公害蔬菜产业增值链条。河南农大扶沟蔬菜研究院、河南绿久科技有限公司、扶沟县运来合作社、扶沟县交托合作社、扶沟县惠民合作社等建立的蔬菜基地都在500亩以上,并且效益良好。同时,110多个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300亩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8个,推动了扶沟蔬菜档次、品位、效益的全面升级。

  扶沟县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产值46.8亿元,蔬菜从业人员达12.36万人;蔬菜专业合作社332家,其中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15家,市级以上蔬菜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年育苗量300万株以上现代化育苗工厂186个,3000万株以上的现代化育苗工厂12家。各种蔬菜栽培模式齐全,日光温室、巨型棚、双层拱棚、大骨架棚、新型南北向巨型温室棚等逐渐增加。日光温室年亩效益达到4.5万元以上,巨型棚年亩效益达到3万元以上,累计带动6100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了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增收。

  扶沟县作为河南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打造“中原菜都”的目标,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一园三区十小镇”的科学蔬菜产业发展布局。

  “一都两业福桐丘”的“中原菜都”,正以其强势的发展、生态的和谐、农民的增收,引领着扶沟经济的腾飞,加速着乡村的振兴。(谷志方 聂海 毛前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