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网“花-鱼-蚌”立体生态模式或成滇池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4-05-07 13:29:57    浏览:

[返回]

  天博体育官网“花-鱼-蚌”立体生态模式或成滇池新希望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土著和特有鱼类的人工繁育、迁地保护、种群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研究中努力攻关,成功建立了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和3个生态湿地实验区。同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繁育并成功投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滇池特有的濒危鱼类滇池金线鲃,并在试验示范中筛选出利用滇池土著物种,融生态治理、土著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自愿积极参与为一体的“花(海菜花)鱼(金线鱼)蚌(无齿蚌)”三位一体复合生态恢复模式。该模式为云南省滇池治理“十一五”规划拟实施的10万亩“退塘(田)还湖(湿地)”行动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典型示范。

  云南滇池以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和特殊的高原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昆明动物所等机构的前期考察成果显示,滇池流域曾有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例如,该湖有27种土著鱼类,其中11种是特有种,还有十余种特有的软体动物。这些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组成滇池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全球环境价值。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昆明人口急剧增加,工农业发展使滇池污染压力剧增。加之围湖造地、修建环湖堤坝等工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湖泊自然生境的丧失,尤其是氮、磷物质的富集引起了滇池水质的急剧退化,湖体呈现严重富营养化,蓝藻水华常年暴发。湖内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格局被打破,水体自净能力的急剧下降,又加速了湖泊营养化的进程。同时,大量外来物种的引入,对滇池土著动植物区系构成了严重威胁。滇池的土著特有鱼类在湖体中已基本消失,仅有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昆明裂腹鱼、侧纹云南鳅和云南盘鮈等5个物种的少量个体保存在流域内的龙潭中。

  滇池中的这些土著和特有鱼类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多数鱼类曾是这些湖泊的重要经济鱼类,例如云南的“四大名鱼”洱海弓鱼、滇池金线鲃、抚仙湖的鱇浪白鱼、星云湖的大头鲤,全为湖泊特有鱼类;二是高原湖泊土著特有鱼类,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滇池土著鱼类物种进行行之有效的挽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003年,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鱼类学科组在副所长杨君兴研究员的带领下,以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云南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以及云南省发改委立项的滇中高原主要湖泊土著特有鱼类迁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项目为平台,通过5年的科技攻关,攻克了滇池金线鲃人工授精、孵化、人工饵料培育和鱼病防治等多项技术难关,首次实现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育,为物种保育和将来实现产业化育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还在滇池流域建立了集迁地保护、种群恢复、人工繁殖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为一体的云南珍稀特有鱼类保育研究中心以及3个生态湿地恢复实验区。

  2008年,该项目组在滇池水域建立的生态湿地恢复实验区内,投放滇池金线%,获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滇池特有土著鱼类本身就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物种,并具有独特的、不易被竞争产品代替的市场竞争力。该项目组通过保存濒临灭绝的滇池特有和土著物种的繁殖群体,不仅为今后这些物种移植回滇池作好了必需的战略资源储备,也为滇池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湖区特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建立湖区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规范和标准,把云南省的水产养殖业从以引进种为主向以土著种为主的方向转变,造福昆明人民。

  面对滇池流域这样人口、经济密集,环境脆弱的区域,项目组在科技攻关、生态保护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将目标瞄准在滇池治理上。

  云南省在滇池治理“十一五”规划中,拟实施10万亩“退塘(田)还湖(湿地)”的宏大行动计划。但按照以往有关研究机构试验的模式,其困难在于,政府必须出资征用沿湖农户赖以生存的塘田10万亩,同时还要背负前期后期投资采收的无休止包袱,以及面对被征塘田农户的长期生计问题等。

  在成功突破金线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基础上,杨君兴提出以“土著、经济、美观”为基本原则,恢复“海菜花金线鱼无齿蚌”的滇池立体湿地生态模式,即在原来临近滇池的鱼塘和湿地内种植滇池土著水生植物海菜花,在海菜花中套养金线鱼等土著鱼类,底层饲养背角无齿蚌,形成立体的湿地恢复模式,利用水生植物吸附营养物质,动物摄(滤)食浮游生物,促进滇池水生态的恢复。

  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每周采集海菜花花茎,作为一道鲜美的蔬菜供应市场;晒塘时还可以捕捞到鱼类和贝类,养殖户收入获得明显增加,由原来单一的鱼类收入向多样化的水产品收入转变,并节约了大量的养殖成本。对于滇池水生态而言,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大量富含氮、磷等营养盐的养殖废水排放。

  杨君兴认为,云南省滇池湖泊环境综合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之前主要侧重于湖滨湿地和挺水植物的恢复工作。而“花鱼蚌”立体恢复模式,因全部使用土著物种,不仅实现了滇池生态治理与土著物种保护相结合,有效避免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同时对整个滇池的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生态系统去除和缓解环境污染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海菜花、金线鱼、无齿蚌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及很高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加上环境改善能够吸引鸟类,使得花鱼鸟形成的生态圈成为极佳的景观休闲旅游地,并能较好地带动滇池周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模式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有效避免政府背负前期投资种植、后期投资采收以及退塘农民生计问题等一系列沉重包袱。

  据了解,至2008年底,滇池沿岸“花鱼蚌”湿地恢复推广面积已达150余亩,养殖户收入增加明显,有效促进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也极大提升了当地村民对湿地恢复的热情天博体育官方APP。与其他湿地恢复项目相比较,该模式减少了政府租地和管理的资金,减轻了政府湿地恢复的负担,节约湿地恢复资金一半以上。

  2008年10月,《科学》杂志报道了昆明动物所在土著物种保育和湿地恢复中所做的创新性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花鱼蚌”的立体生态恢复模式或许就是滇池生态恢复的希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