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淮河古村“变身记”

发布时间:2024-05-08 05:26:47    浏览:

[返回]

  凤台:淮河古村“变身记”出了凤台县城,约摸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便来到了凤台县刘集镇樊庙村,复古的入村景观,蜿蜒的村道、错落的石凳、掩映于绿荫中的庭院与巷陌,如置身于诗画中。

  “以前俺们村可不是这样子的,环境差,没人问,门口的水塘子一到夏天就臭烘烘的。现在,你看路上一个树叶子都很难看到。”在村文化广场,年届七旬的老党员樊德元老人边弄着面前的健身器材边和笔者唠着。据老人介绍,他们的孩子们目前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家里就剩下了老两口,自家的11亩多地也都通过土地大托管包给了种粮大户,现在成了“退休农民”,啥也不用操心,安享着晚年。

  樊庙村是一个淮河古村落,据村史记载,发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数百年的历史沿革中,目前共有5个自然庄、11个村民小组、2600多人,耕地面积3122亩。

  “我们村临靠淮河,记得我们小的时候,那时候可以说十年九淹,收入单一,环境也更是差。”樊庙村党支部樊军说。

  樊军是土生土长的樊庙村人,也是一名90后村。自上任后,他多次走访村民、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积极听取村愿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对村庄进行升级改造和环境优化,并于2021年成功申报了建设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的扶持下,樊庙村按下了“蝶变转身”的快进键。

  科学布局抓发展,因地制宜兴产业。从整体规划、布局实施到村庄整治、力推产业等等,一个个目标逐渐变成了现实。

  “现在俺们村就等于是一个小景区,湿地游园、淝河渔文化园乡、停车驿站、村史馆、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都有,另外还有村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等等,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樊德元说。

  “这几年我们结合村庄区位和原生布局,完善了村里的主次干道,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景观灯,村民全部用上了卫生厕,并根据道路、居住区、人流密集区等区域范围划分了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责任区,定点堆放,及时清运。”樊军告诉笔者。

  据樊军介绍,为了解决乡村生产生活垃圾而造成的沟塘水面污染问题,村里还引进了生态水芹治污模式,通过浮床把水生经济植物、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的水芹种植到村里的沟塘里,不仅可消纳污水、净化水质,而且每亩水面水芹可带来2万多元收益。这一模式,不仅将村里沟塘水面变成菜篮子、花园子,还让村集体和农民获得了经济收入。

  在樊庙村乡村振兴办公室,笔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统计最新一季度的每个家庭的积分情况。乡村振兴专干穆古颖告诉笔者,村里结合文明新风、爱村爱集体、勤俭持家、公益美德、孝善敬老等方面,在全村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媳、美丽庭院、移风易俗及亮家风、赛家训等评比活动,并组织村里的11个网格员进行季度打分,一分值代表一块钱。根据评分多少天博体育,每季度兑现一次奖励,颁发证书,并根据积分多少兑领相应价值的奖品、村民的积极性高,参与面也广。这两年,村里已评出五星、四星、三星户几十户,好婆媳也涌现很多,文明新风已融入樊庙村村民的寻常生活中。

  “这几年,我们在产业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村里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发展了六七家,土地托管实现了整村推进,而且随着品种、技术等方面的更新提升,优质粮总产值比以前翻了几番,村集体经济实现可支配收入也突破了40万元。”樊军告诉笔者。

  留住乡愁、守住乡村底色,为民、利民、惠民,这是如今樊庙村发展的“关键词”。乡村产业、乡风村貌、集体经济、富民已在这个淮河古村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县里已准备把我们村作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重点打造,接下来,我们将把乡村文旅产业融入到和美乡村建设中,争取把樊庙村变成一个宜居宜游的幸福村。”樊军信心满满。

  苏皖边界两个相邻的小山村,自然条件相似,千百年来,山民同饮一溪水,共砍一山柴,过着差不多的日子。 40多年前,那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包干”,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也引发了“山两边”的嬗变:山还是那...

  近日,宜秀区罗岭镇花元村驻村工作队到村民组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就小中圩的发展开展“乡村夜话”活动。

  下一步,象山村将继续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阔步向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