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方APP观赏园艺植物常见几种病害doc

发布时间:2024-06-28 16:40:20    浏览:

[返回]

  天博体育官方APP观赏园艺植物常见几种病害doc观赏园艺植物病害 一、白粉病类 1、症状: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位,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其上布满白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叶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干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点(病菌的闭囊壳)。 2、病原:专性寄生菌,体表寄生,菌丝体附着在植物表面,靠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病原菌菌丝体、闭囊壳、分生孢子,越冬,病枝、叶,温湿度适宜,植物发病,多次再侵染 3、发生条件: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1oc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7%—99%。 (一)月季白粉病(chinese rose powdery mildew) 1、症状: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嫩叶皱缩扭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斑。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稍肿大,长出长椭圆形的白斑。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型。花蕾不开或仅露出一点花瓣。 2、病原:病原为毡毛单囊菌和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和( sphaerotheca rosae),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病部后期出现的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大小90—110μm,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20一27×12—15(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成串,椭圆形至腰鼓形,无色,大小23—29×14—16(μm)。毡毛单囊壳菌丝体为毡状,菌落着生部位不变形,子囊孢子6—8个别于蔷薇单囊壳。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翌年,病菌随芽动而开始活动,浸染细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夜间温度较低(15-16摄氏度),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23-27摄氏度),湿度较低(40%-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 4、防治方法 (1)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过透光,降低温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2)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4)硫磺粉常用作温室栽培月季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在温度为15—30oc熏蒸杀菌效果较好。 (二)白粉病 1、丁香白粉病 2、紫薇白粉病 3、秋海棠白粉病 4、风仙花白粉病 5、瓜叶菊白粉病 6、大叶黄杨白粉病 7、黄栌白粉病 [nextpage] 二、霜霉病类 1、病菌寄主:霜霉病发生在园林植物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草本植物上,极少数发生在木本植物上。 2、症状:霜霉病菌在寄主的受害部常产生一层霜白色霉层。双子叶植物叶片上造成边缘不很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到后期呈现中央的枯死部分和周围的褪色部分。在禾本科植物上,霜霉病菌随寄主分生组织生长到达地上部分各器官,引起全株的畸形 3、病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线oc左右潮湿的季节,故春秋两季发病较多。(白锈菌也属鞭毛菌亚门线、霜霉病与白粉病的区别 (1)霜霉病 ①霜霉病的霉层分布在叶片背面。 ②病菌霜白色的霉层中不形成黑色小点。 (2)白粉病 ①白粉病的霉层多分布在叶片正面。 ②病菌灰白色的霉层中常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一)月季霜霉病 1、病状:霜霉病危害叶片、嫩梢、花梗及花。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淡绿色斑纹,后扩大呈黄褐色和紫色,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最终引起叶片扭曲、畸形。天气潮湿时,在叶背病斑处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小叶往往变黄,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与农药药害及化肥灼伤状相似。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叶片相似,但嫩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枯死。 2、病原菌:月季霜霉病是真菌中的一种蔷薇霜霉菌侵染所致(霜霉属病菌peronospora sporsa berk)。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在气温低、相对湿度较高、植株表面存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易发生和蔓延。温室通风不良、植株过密、湿度高和氮肥过多时,病害均严重。该菌只侵染月季 3、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侵染,孢子萌发温度1~25℃,最适为18℃,高于21℃萌发率降低,26℃以上完全不萌发,26℃24小时孢子死亡,孢子传播需要100%空气湿度,10~25℃温度,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滴存在,露地栽培多发生在雨季,温室中主要发生在3~4月和9~10月,发生在温室中。苗床中密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病重。 4、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20000倍代森铵;500倍代森锰锌或代森锰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 (二)菊花霜霉病 病状:叶面病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淡绿色,后黄褐色,叶背霉层较稀,由污白色或黄白色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病叶常皱缩。 [nextpage] 三、锈病类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园艺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 (一)玫瑰锈病 1、症状:玫瑰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和芽。春天新芽上布满鲜的粉状物;叶片正面有褪绿的小斑点,叶背面有粉堆,后变为黑色粉堆。病叶枯黄早落。 该病可侵染玫瑰的芽、叶片、花托、嫩枝等部位,春季感病的芽呈淡,芽肿大,病芽陆续枯死。秋季腋芽感病后,少数能长出叶片,冬后枯死。感病叶片正面为浅不规则病斑,叶背为黑色孢子堆,叶片提早脱落。 2、病原菌:玫瑰锈病的病原菌种类多,国外已知有9种,国内已知有3种(真菌)。为担子菌短尖多孢锈菌[phragmidium mucronatum (pers.) schlecht]和蔷薇多孢锈菌(phragmidium rosae-rugosae kasai)。玫瑰多孢锈菌(phragmidium rose- rugosae)。 3、发病规律 (1)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 (2)本菌为单主寄生。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 (3)发病适温为24-26摄氏度,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4)病菌在芽或发病部位越冬。植株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发病严重。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发病较轻;温暖、多雨或多雾病害发生较严重。 4、防治方法 (1)发现病芽及时摘除并销毁。 (2)发病时喷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75%的百菌清800倍液,或喷洒250-300倍液的敌锈钠。 (3)加强管理,降低湿度,注意通风透光或增施钾肥和镁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及时清除,烧毁枯枝败叶,减少浸染源。2、一般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发病盛期前喷药,每隔8-10天喷1次天博TB,连续2-3次。药剂有75%百菌清8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 (二)贴梗海棠锈病 1、症状:叶面最初出现黄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橙或橙红色有光泽的圆形病斑,直径6—7mm,边缘有黄绿色晕圈,其上产生橙小粒点,后变为黑色。病组织肥厚,略向叶背隆起,其上长出许多黄白色毛状物,最后病斑枯死,在转主寄主桧柏上危害叶片及绿枝。 2、病原菌: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山田胶锈菌g.yamadai。 (1)我国以梨胶锈菌为主,山田胶锈菌仅在个别省发现。二者均为转主寄生菌。 (2)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危害贴梗海棠,缺少夏孢子阶段,冬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铺地柏和翠柏等转主寄主上,这两种锈菌在形态上极相似。 (3)性孢子器发生于叶面表皮下,近圆形或扁烧瓶形,成熟时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并伸出许多授精丝。锈子器生于叶部病斑背面或叶柄病斑上,细圆筒形。病菌以菌丝在桧柏等病组织内越冬。 3、防治方法 (1)贴梗海棠种植区周围,避免种植桧柏等转主寄主; (2)早春冬孢子未萌发前,在桧柏属植物上喷洒石硫合刑或五氯酚钠350倍液,抑制冬孢子萌发; (3)贴梗海棠展叶后,可喷洒25%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洒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 (三)香石竹锈病 1、症状:危害叶和茎部。受侵染的叶片两面及茎上,长有浅红褐色的疱状病斑,长1.5—8mm;病部表皮破裂形成肉桂色夏孢子堆,引起叶片和植株的枯萎死亡,后期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 2、病原菌:香石竹单胞锈菌uromyces dianthi为转主寄生菌,以冬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侵染大戟属植物,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侵染石竹。本病除危害香石竹外,还危害中国石竹和美国石竹。 3、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病叶,秋后彻底清除病残体,以杜绝或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2)温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控制湿度。 (3)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克菌丹等保护性药剂或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 (四)牡丹(芍药)锈病 1、症状:牡丹(芍药)叶片被侵染后,叶面无明显病斑,或有圆形、不规则形褐色小斑,叶背着生黄褐色小疱斑,破裂露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叶背出现丛生或散生的暗褐色、纤细的毛状物,即冬孢子堆,在转主寄主松树上侵染枝干,引起纺锤形肿瘤。 2、病原菌 (1)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为转主寄生菌。 (2)锈菌以菌丝在松树上越冬,4--6月在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到牡丹上侵染危害,并产生夏孢子堆。生长期内夏孢子重复侵染,后期形成冬孢子堆,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松树。 (3)一般于牡丹、芍药开花期后发生。7—8月危害严重。温暖潮湿、多风雨利于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花圃容易发病。 3、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植株要种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段。 (2)秋未清除草本寄主的病株和病残体。 (3)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施。 (五)唐菖蒲锈病 1、症状:叶片两面均可出现橘红色疱斑(夏孢子堆),此后3~6周可环绕夏孢子堆周围产生小而黑的冬孢子堆. 2、病原菌:uromyces transuersalis (thuem.) wint 3、发病规律:病害在16~280c和相对湿度80%~100%时,夏孢子经气流传播造成病害流行。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 4、防治要点:可喷洒苯来特、代森锰锌等药剂。 (六)菊花锈病 1、症状:菊花上可发生以下三种锈病。 黑色锈病:多在叶背形成褐色疱状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后期生黑褐色冬孢子堆。 白色锈病:在叶背产生灰白色至淡褐色疱斑。重病植株整个叶片布满锈斑,导致叶片早枯。 褐色锈病:夏孢子堆多生于叶正面,橙.长期留于表皮下,以后开孔。 2、病原菌 黑色锈病:puccinia chrysanthemi roze 白色锈病:puccinia horiana p henn 褐色锈病:phakopsora artemisiae hirat 3、发病规律:黑色锈病病菌以冬孢子堆和菌丝在病株上越冬.病菌在16~27oc之间发生侵染,一般冷凉地区发病较多。白色锈病病菌在植株芽内越冬,次年春侵染新长出的幼苗.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菊花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防治方法 (1)选无病植株作繁殖材料。 (2)种植地要求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通风透光。植株密度适当,不过量施氮肥。 (3)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烧毁;开花结束后.清除病株。 (4)发病期间.可喷洒波尔多液、粉锈宁、萎锈灵等药剂.每隔10—15天喷1次;代森锌、百菌清等药剂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nextpage] 四、疫病类 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植物花、果、叶部组织的快速坏死和腐烂。高湿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百合疫病 1、症状:又称脚腐病。主要侵害茎、叶、花、鳞茎。茎部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花染病呈软腐状;鳞茎染病出现水浸状褐斑,扩展后,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2、病原:病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属真菌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菌丝无色无隔膜。不产生吸器,菌丝直接穿入寄主细胞吸收养分。后期产生菌丝和大量孢子囊。孢囊梗大都不分枝,孢子囊顶生单孢,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时产生多个椭圆游动孢子。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侵入后引致发病。 (2)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或孢子囊直接萌发进行再侵染。 (3)天气潮湿多雨,尤其是大雨后,排水不良,湿气滞留,有利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出苗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地上部大量出现症状。 4、防治方法 (1)采用高厢深沟或起垄栽培,要求畦面要平,防止积水;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3)使用无病土或对土壤进行消毒,用灭过菌的土装盆 (4)发病初期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2—次。 (二)长春花疫病 1、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初期呈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湿度大时产生绵状霉层。严重时花和叶软腐,茎秆曲折下垂。 2、发生规律:病原菌在病残体中越冬,孢于囊借风雨传播,病害在降雨多,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用敌菌丹1 000倍液3l (九)马蹄莲根腐病 1、症状:叶片产生浅条纹斑,变褐软腐,萎蔫枯死 2、发生条件:病原菌在根状茎和病残体中越冬,靠水流传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园发病重。 3、防治方法:进行根状茎消毒,用甲醛浸泡1 h(按28.6 kg水加0.55 kg甲醛)。药剂防治参考黄瓜疫病。 (十)一串红疫病 1、症状:为害叶片。靠近土面的叶片产生椭圆形水渍状暗褐色大斑,有时叶柄基部和茎也变褐腐烂。种子播种的幼苗和扦插繁殖的枝条受害后引起幼苗猝倒和插枝基腐。 (十一)一品红疫病 1、症状:茎花、叶、根均可感病。茎部呈水浸状暗色坏死。木质茎内部变褐坏死。 2、病原: 有两种,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属线)寄生疫霉(phytophora parasitica dast); (2)烟草疫霉phytophthara nicotianae breda 3、发病条件 (1)病原菌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30℃,要求很高的相对温度和水滴。因此,高温多湿是此病流行的条件。 (2)夏季塑料棚室撤膜后,连续降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2)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扦插繁殖。 (3)地势较低的地,要开深沟筑高畦,以利田间排水。 (4)适当增施磷、钾肥料,使植侏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5)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就要喷药保护,药剂可用25%甲霜灵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40%乙磷铝2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粉剂400-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十二)紫罗兰疫病 1、症状:根和茎基部变黑,下部叶变黄,整株枯萎死亡 2、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种子带菌。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危害。园圃湿度大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适当密植,降低园圃湿度,进行种子处理。药剂防治 [nextpage] 五、灰霉病类 1、症状 (1)灰霉病又称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枝干、叶柄、花瓣、果实和种子。 (2)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紫褐色斑点,直径l-5毫米,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直径7-12毫米,中央淡黄褐色,边缘紫褐色,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11 (3)病斑扩展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1枯。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暗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4)叶缘发病时,叶片有些扭曲。绿色茎上为紫褐色长圆小点,有些突起,病斑扩展慢,大小仅3-5毫米。叶柄症状与茎上的病斑相似,但为长条状,其上也生有暗绿色霉状物。 2、寄主:牡丹、芍药、仙客来、秋海棠、四季报春、翠菊、大丽花、倒挂金钟、蒲包花、大岩桐、金盏菊、天竺葵、八仙花、栀子、瓜叶菊、菊花、非洲菊、唐菖蒲、杜鹃、月季、玫瑰、茶花、一品红、鸢尾、含笑、金莲花、百合、郁金香等花卉。 3、发病规律 (1)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茎、枯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为害下部叶片。 (2)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茎、枯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为害下部叶片。 (3)一般病害始发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发期在8月上、中旬。7-8月份雨量多,湿度大,有利于病害扩展。 (4)种植过密,栽培管理不善的庭园发病较重。一般遭受冻害之后,植株抵抗力弱,病害严重。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差异。 4、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于15厘米以下土内,以减少翌年早初次侵染的病菌来源。 (2)加强管理,种植不宜过密,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3)发病初期喷洒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3-4次。 (一)一串红灰霉病 1、症状:病菌通常侵染花部和茎部,产生水渍状、浅褐色斑和腐烂。病部长有灰霉层。叶片有时也受害。 2、病原物:botrytis cinerea pers.属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目,葡萄孢属,灰葡萄孢。 3、发病条件:连续阴雨,冬季温室内,一串红做越年栽培剪时,常从剪口处发病。 (二)瓜叶菊灰霉病 1、症状:叶受害时,最初出现水渍的黄绿色或深绿色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当环境比较潮湿时,不造成腐烂,上有灰色的粉状孢子层出现。病叶最后枯死。花瓣在芽中或开放后均可感病。开始,花瓣边缘出现淡褪色水渍,同样发生腐烂。但花干枯后,可残留很长时间。 2、病原:葡萄孢属的一种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中越冬。当气温20摄氏度左右、湿度很大时,易发生此病。塑料大棚比玻璃温室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注意温室通风,降低湿度,避免不适当的浇水。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减少侵染源。 (2)发病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 (三)报春花灰霉病 1、症状: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嫩茎、花器等部位。病害多在叶尖、叶缘处发生。发病初期,近地面的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渐大变色成褐色。后期病斑表面成灰霉层。茎部感病后,病斑呈褐色,逐渐腐烂。花器被侵染后也成为褐色,腐烂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霉层,是该病的一大特征。 2、病原:灰葡萄孢霉,是半知菌亚门中的一种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3、传染途径:病菌以菌核形式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气温20℃左右、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病菌通过风雨传播,园艺工灌溉水也可传播此病。温室中冬末春初发病最为严重。 4、防治方法 (1)注意室内通风,降低湿度。种植密度要合理。对病叶、病株要及时清除,以减少侵染源。 (2)发病初期喷洒50%腐霉利(速克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也可喷施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灰霉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在对以上药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四)万寿菊灰霉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茎、花等。花器染病 花瓣、花柄开始衰老时易染病,受害部呈水渍状褐色烂腐且产生大量菌丝体使花瓣相互粘连,湿度大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出现灰白色蛛丝状霉层填满或覆盖花序,然后扩展到花柄造成腐烂。 (五)杜鹃花灰霉病 症状:灰霉病发生于杜鹃的叶和花部。冻害常是叶部发病的诱因。春季,在室内外栽培的杜鹃的花部常感染灰霉病。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扩展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因此而得名。 (六)矮牵牛灰霉病 1、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嫩茎和花器等部位。病害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处,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扩大,病组织变成褐色至黑色并腐烂,后期表面形成一层灰色至灰褐色霉层,茎部、花器受侵染后也变褐色,腐烂并脱落。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均形成灰褐色霉层。 2、发病条件 (1)该病是由灰葡萄孢菌的真菌侵染所引起的。病菌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和越夏。 (2)温室气温在20℃左右、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最严重。 (3)病菌借风雨传播,尤以雨后天气转晴时传播迅速。 (4)此外,园艺工具、灌溉水等均可传播病害。温室是病害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场所,通常以春季发病严重。 (七)菊花灰霉病 1、症状:受害后,花瓣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逐渐枯萎腐烂,茎、叶上也形成褐色病斑。由于病部发生灰色霉状物,所以此病也叫灰霉病。 2、病原 (1)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它的寄主范围很广泛,包括多种花木。 (2)病菌以植株残体上的菌丝、分生孢子越冬,以后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借空气和雨水飞溅传播,引起再次侵染。 (八)牡丹灰霉病 1、症状:叶片上有水渍状小斑,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灰色霉状物。茎上病斑褐色。花受害时变褐,衰败。 2、病原及条件:半知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d)。该病在春、冬季及低温潮湿的地了和温室花房中易发生,幼小植株较易感病。 3、防治办法 (1)发现病叶、病株及时清除。 (2)发现初期,喷洒65%抗菌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用1%波尔多液。10-15天喷1次,连续喷3次。 (九)仙客来灰霉病 1、症状:叶片、叶柄和花瓣均可浸染。叶片受害成暗绿色水渍斑点,病斑逐渐扩大,使叶片成褐色干枯。叶柄和花梗受害后成水渍状腐烂,之后下垂。花瓣感病后产生水渍斑并褐色。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均可出现灰色霉层。病害严重时植株枯死。 2、病原及发病条件 (1)病原菌为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的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de bary) whezel.],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paeoniae oudem.)。 (2)在湿度大的温室内该病易发生。每年的6-7月霉雨季节及10月的开花斯发病较重。病菌从伤口侵入,室内花盆摆放过密使植株接触摩擦叶面出现伤口,有利于发病。病情随湿度和湿度的加大而严重。 3、防治办法 (1)温室内要加强通风和光照,降低湿度。 (2)及时清除病花病叶,集中销毁。 (3)对栽培土进行土壤消毒。 (4)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的农利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nextpage] 六、炭疽病类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部。症状有两种: (1)发生于叶片上,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型红褐色小斑点,后期扩大呈深褐色病斑,中央则有灰褐色转为灰白色,而边缘则呈紫褐色或暗绿色,有时边缘有黄晕,最后病斑转黑褐色,并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在茎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呈淡褐色,其上生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如,仙人掌炭疽病。此病常发生于叶缘和叶尖,严重时,使大半叶子枯黑死亡。 2、发病规律 (1)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2)老叶从4月初开始发病,5-6月间迅速发展,以霉雨季节发病较重。新叶则从8月份开始发病 (3)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传播, 多从伤口处侵染。盆花放置过密,叶子相互交叉也易传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发病初期剪除病叶及时烧毁,防止扩大;避免放置过密及当头淋浇,并经常保持通风通光。 (3)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50%炭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 (一)山茶花炭疽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和嫩梢.病菌多从叶尖和叶缘侵入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黑褐色,边缘隆起,病斑大小不一.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点,轮生或散生.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粘质团。病叶干枯,易脱落.新梢病斑长形.略凹陷,浅褐色,边缘明显,严重时枝梢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雨传播.多从伤口和衰弱部分侵入.植株生长衰弱、排水不良.高温和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防治方法 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并销毁.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及硫酸亚铁.增强抗病性.新梢抽出后喷药.用“50%多菌灵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每10~1 5天1次,连喷4—5次。 (二)炭疽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嫩梢.叶片初为褪绿小斑点,后扩大为浅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2—10mm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