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 较2022年增加1939种6月13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介绍,最新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我省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较2022年增加1939种,增长率超28%。
江苏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6%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天博体育官网,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负荷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多年来,江苏努力寻求高强度开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平衡,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五年达到90%以上,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江苏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品。
近万条调查样线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将现阶段工作概括为“覆盖范围广”“专业水平高”“数据量级大”“收获成果多”。
陆嘉昂表示,目前全省已有84个县(市、区)完成本底调查工作,其余地区均在积极推进中。全省共布设近万条调查样线,覆盖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4大类群与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尤其关注了生态保护空间等重点区域。各地共组织了数十支专业团队,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数百名技术骨干和专家力量,保障调查的专业性。“除了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外,近两年我们也不断加强观测技术的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结合AI识别、环境DNA、声纹等数智化手段进行调查。”
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查记录也在持续丰富完善。去年,在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组织下,省环科院对全省近50万条调查记录进行深度处理,最终形成我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物种更新成果,其中,陆生昆虫、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增幅分别为52%、40%、16%,珍稀濒危物种大量出现,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32种。
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旭文介绍,为了更准确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我省正加快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全力推进国家、省、市级观测站建设融合并推动智能化运行。强化新技术方法的科研攻关,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指示物种清单,提升重点指示物种监测能力。
防范和遏制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蒋建兴表示,江苏坚持“省内+省外”,形成外来入侵物种协同防控机制。省内参照国家做法,会同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七厅局,率先增补交通、水利、铁路3个职能部门,组成厅际防控联络机制和省级防控专家组。省外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四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签署长三角区域外来物种入侵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工作备忘录,形成省际互动、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防控格局。建立“政府主导、属地责任、部门协同、联防联控”防除工作机制,印发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和鳄雀鳝等外来入侵物种排查治理3份通知,指导各地紧抓春、秋两个关键时节做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治理。
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张文阶介绍,近年来,林业部门在全省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连续开展全省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开展麋鹿、丹顶鹤、独花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保护、生境恢复,从浙江德清引进20只朱鹮在盐城沿海开展野化放归,这是朱鹮首次在中国东部沿海湿地野化放归。建立了22个部门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
摸清“生态家底”,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201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过程中,发现了红豆杉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独花兰、野大豆、中华虎凤蝶等野生保护动植物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黄胸鹀、青头潜鸭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数量有所增加,出现频率明显提高。
扩大“生态分母”,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对受污染、受损害、受破坏、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积极适度的人工干预,同时将点状区域串珠成链,构建“斑块—廊道—节点”多层级生态安全网络,初步构建“四带三区多点”的自然生态保护总体格局和“1+1+N”的制度保障体系,为生物栖息、繁衍和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通道。
转化“生态价值”,广泛汇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力。注重生态保护典型案例的总结凝练和示范推广,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以来累计下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202亿元,树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