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让名优“土特产”成为“金名片”7月2日,21架无人机挂载着巫山脆李,缓缓降落在重庆巫山机场无人机停机位上。这些刚从树枝上采摘下来的“重庆宝贝”,被装载到一架等候已久的波音B737-800型飞机上,然后转运到江苏南京。全国千余个城市的消费者实现了“今天下单,明天见李”。
当天,重庆在巫山县召开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培育大会,聚焦“西部领先、全国争先进位、重庆辨识度”目标,加快构建1+336+X“土特产”品牌体系,打造巴渝名优“土特产”金名片。
发展“土特产”,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做出“土”味和“特”色。重庆发展“土特产”有生态环境、物种资源、产业基础三大优势,用好巴山渝水的宝贵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名优农副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6%;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全市年均气温16~18摄氏度,年日照1100小时左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1000毫米~1350毫米,年均湿度多在70%~80%;全市森林覆盖率5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2天,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重庆有可栽培植物资源560余种、动物资源600余种,常年种植果蔬110余种、中药材350余种,柑橘良种资源保存量1700多份,位居亚洲第一,拥有优良生猪品种“荣昌猪”。“庆油3号”“庆油8号”油菜推广面积超过8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大山大江的馈赠,山川林立、沟壑纵横、江河密布,江流河谷海拔差异和山川阻隔形成了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因此,孕育了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潼南柠檬、江津花椒、涪陵黑猪、大足黑山羊等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
其中,巫山脆李是重庆三大特色水果产业之一。从2018年到2023年,巫山脆李种植区从50万亩发展到80.8万亩、产量从28.6万吨增长到53.7万吨、综合产值从22.3亿元增长到55.2亿元。目前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到27.64亿元,连续5年蝉联全国李品类第一,“小李子”成为名副其实“大产业”。
而涪陵榨菜经过百余年传承发展,稳坐“中国榨菜宗祖”地位,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种植规模73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41.16亿元,涪陵区榨菜种植户年人均纯收入额外增加3325元,带动种植区20.6万户菜农户均纯收入额外增加2300元、73.8万人就业创业、2.7万户脱贫户增收。
奉节脐橙从1953年引种选育至今,引领重庆脐橙产业发展70余年,已成为三峡库区人民的“致富果”。目前,奉节脐橙种植面积75.2万亩,年产量87.3万吨,品牌价值高达182.8亿元,产品出口东盟、中亚和阿拉伯地区,带动49.5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重庆发展‘土特产’还面临产业集聚度不高、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实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较低、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等短板和困难。”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表示,为了加快巴渝名优“土特产”培育,重庆市明确提出了构建1+336+X“土特产”的品牌体系。
1+336+X具体为:“1”即打造巴渝名优“土特产”金名片;“3”即打造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天博体育、奉节脐橙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土特产”品牌;“3”即打造荣昌猪、潼南柠檬、恒都牛肉3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土特产”品牌;“6”即打造巫溪老鹰茶、梁平张鸭子、忠县忠橙、江津花椒、城口老腊肉、石柱莼菜6个具有“西部辐射力”的“土特产”品牌;“X”即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打造“土特产”品牌。
刘贵忠认为,重庆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首先,在生产上要插上“科技翅膀”。与北方的农业大省、强省相比,重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这决定了重庆“土特产”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模仿别人,而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在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
其次,创新上要坚持“吃干榨净”。例如,梁平柚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坚持“吃干榨净”,柚子茶、柚见酒、柚子酥、柚子汁等相继问世。要深度结合市场需求、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把产品“吃干榨净”。
再次,推广上要力求“见缝插针”。近年来,重庆“土特产”一直积极探索开辟新兴市场,如巫山脆李开通国内专线航班、三峡柑橘在沿海地区开辟高端市场,巫溪工艺品借助鲁渝协作直达山东等。
系统构建目标体系。在全域整体谋划上,将在严守生态红线、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亿亩农用地进行系统规划,规范发展“土特产”;各区县也要结合本区县“一主两辅”乡村产业,整体谋划“土特产”发展思路,体系化形成1、3、5、10年的目标体系。在分区域重点谋划上,将围绕渝西地区农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畜牧科技城建设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渝东南地区要注重谋划高山特色产业。在分梯次谋划上,将围绕粮油、经作、畜牧、渔业等主要产业类别,分类提出“土特产”培育的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
谋实谋细重大平台和项目。依托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推动特色产业“标准化、集群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聚焦生猪、榨菜、油菜等种源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丘陵山区实用高效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装备研发;抓好渝西地区农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畜牧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区域内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点的“土特产”。
优化完善政策体系用好用活现有政策。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两重”建设,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债券资金等支持。完善用地、用能、物流等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有条件的可设立“土特产”发展基金。
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吸纳市农业农科院、市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科研力量。研究推进一批“首创性”“差别化”改革事项,争取更多改革试点支持。探索发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未来农场+未来市场”模式,有序推进脆李、榨菜、柑橘、柠檬、生猪等产业大脑建设。加快打造一批数字应用推广基地,2024年新建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0个。优选“土特产”发展成效明显的区县,分品种召开全市“土特产”培育现场推进会。(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