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科学家故事|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陈焕镛(1890~1971),祖籍广东新会, 生于香港。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陈焕镛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他创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54~197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发现100多个植物新种,10多个新属;与秉志、钱崇澍(shù)等科学家提出建立天然森林禁伐区的建议。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时,陈焕镛就已立下了保护、开发祖国植物资源,改变我国植物学落后面貌的志愿。目睹一些外国的探险家、传教士和植物学家大量搜集我国珍贵植物,使我国的植物资源不断外流,他深感痛心;他也清楚世界许多著名的植物园都栽培着中国的珍稀植物,许多中国植物的标本大多被保存在外国的标本馆内,而在国内却缺乏完备的植物园和标本馆,以致研究本国植物分类学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参阅标本。面对这些情形,导师劝他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邀其前往非洲采集标本,但他放弃了深造机会,毅然回国。
1919年回国后,他清醒地意识到天博TB,必须用自己的科研实践去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因此,他不遗余力地紧紧抓住搜集植物标本、收购图书资料和培育人才这三个重点,逐步开展科研工作。陈焕镛亲手创建的标本馆,后来发展成为拥有70多万号标本的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在研究中国植物区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学术界,陈焕镛也享有很高的声望。1930年他应邀参加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同年8月,他作为中国5人代表团的团长,出席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并代表中国植物学家向大会致贺词。他的发言为我国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审查委员会中争得两票选举权,会上他和胡先骕两位学者首次被选为该委员会的代表,为我国加入国际植物学会及成为命名法规委员会成员国打下了基础。
1951年陈焕镛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任中国4人代表团团长,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南亚栽培植物起源与分布”学术讨论会。会上他发表演讲,他的见解及精辟的词语使与会者无不叹服中国的古文化和科学成就,演讲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入农民群众、尊重农民创造的群众观点。陈焕镛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高度评价和推崇,是与他的治学严谨和学术上的成就分不开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