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吃烦了的“豆橛子”原来有这么多好处!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从网络上众多山东网友对豆橛子的那股厌烦劲以及一系列“反抗”豆橛子的举措,相信隔着屏幕的大家也应该能体会到,夏天的山东人真是吃够了豆橛子。
其实不只山东,夏秋季节,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豆橛子”也是餐桌上的常客,或许是因为山东是蔬菜大省,抵触情绪才更浓重一些、在网上发声的人也才更多一些。
这并非我们寡闻,而是因,一方面国内豆角类蔬菜的种类繁多,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对“豆橛子”的称呼不同存在同物异名的情况。
“豆橛子”在植物学分类上,指的是豆科豇豆属长豇豆种众多栽培种的长豆荚,在不同地区有长豆角、带豆、裙带豆、菜豆(“菜豆”还是一个另植物种的中文正式名)等诸多别称。
虽然当前学界仍未对豇豆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利用豇豆属植物的时间非常早,同时我国至少是豇豆属植物的次生起源中心。
在豇豆属中,“豆橛子”还有两个同样被人类充分利用的“亲兄弟”,分别是“普通豇豆”和“短荚豇豆”。
普通豇豆(一般荚长不超过30厘米),以粮用为主,当前部分国家和地区仍将其作为粮食使用,在我国由于其产量较少,虽也有种植,但只能算是杂粮。
我们又爱又恨的“豆橛子”,豆荚细长,一般荚长在30——100厘米之间,不同栽培品种间豆荚颜色存在差异,以绿色为主(常见还有紫色、白色、杂色),主要作为蔬菜使用,口感味道上,老、嫩“豆橛子”各有不同风味,老、嫩我觉得好吃但也确实顶不住天天吃。
前文我们提到人类利用豇豆属植物的时间非常早,而就现有科考证据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我国是最早采食、利用天博体育官网、栽培“豆橛子”的国家之一。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豆橛子”绝对算得上是高档蔬菜,事实上莫说是在古代,往前推个几十年也一样。
而当前之所以被“吃烦了”,则是悠久的栽培历史积淀、辛勤科学的育种、广泛推广栽培下的产量剧增,才让曾经的珍馐变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蔬菜。
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浓厚的“种菜基因”,只要有地,只要到了年龄,中国人不种点菜,心里总觉得亏了。
玩笑归玩笑,“豆橛子”之所以能出现在房前、屋后、小菜园,甚至是花盆中,成为家庭栽培蔬菜,一是种植门槛低;二是产量大。
而到了冬春季节,“豆橛子”的淡季,量少价格高,近几年春节期间上市的“豆橛子”,地头收购价甚至高达10元/斤。
也不知咋的,“牛夫人”瞬间变“小甜甜”,很多夏天吃烦了“豆橛子”的消费者,在冬春季节即便价格再贵也抢着吃、抢着卖。
其二,虽是玩笑,但夏天吃不完的豆橛子别用热水浇了,把它晒成豆角干,冬天豆角干炖肉与鲜豆橛子相比,另有一番风味。
不当食用“豆橛子”或导致中毒,吃“豆橛子”中毒的新闻虽不像油豆角、扁豆等它的同科“表亲”蔬菜多。
但“豆橛子”和豆角类蔬菜一样,豆荚中含有植物源红细胞凝集素、皂苷、胰蛋白酶等有毒物质。
正经的说完,最后咱来点实际的,大家都怎么吃“豆橛子”,麻烦分享下食谱,实在是太多了,我得换着花样吃。